迎國門將開、後疫情時代 企業尾牙市場漸復甦 產業熱點 產業 經濟日報 即便台灣幸運地未受疫情嚴重影響,餐廳多能繼續營業,但消費者習慣養成後,外帶外送似乎成為回不去的新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使國人微型創業最熱衷的餐飲業衰退嚴重,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整體餐飲業營收降至近5年低點,又以外燴團膳類降至9年低點最慘。 雖然疫情逐漸趨穩,但過往生活習慣恐難回頭,參與其中者在市場未見底前,均得多方評估、調整因應未來變局。 另一方面,由於民眾外食、聚會等意願降低,加以人力食材與包材等成本水漲船高,也是營業額大幅下修的原因。 徐佳馨補充,之前被視為餐飲救世主的外送平台,平台費用並不低,在禁不起長期作戰壓力下,讓許多業者興起不如歸去的感概,視狀況決定是否重出江湖,也使餐飲業更為蕭條。 天成飯店集團品牌行銷公關總監趙芝綺表示,由於明年過年比較早,不少公司行號提前啟動尾牙春酒規劃,宴會場地從7月就開始就陸續接到企業主詢問電話,目前周五、周六大約已有預訂八成滿。 原本以經營店內用餐為主的業者,開始導入線上點餐系統來接受線上訂單,或是直接與外送平台業者合作,搭配外送服務將餐點或是商品化的冷凍食品外送到府,同時保留實體店面的經營,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部分業者則將店面租金與人事成本降到最低,只租下廚房區域並只接受線上外送訂單,完全除去實體店面的部分,形成「雲端廚房」、「虛擬餐廳」的線上經營模式。 另依餐館型態觀察,西式速食、聚餐及日常型餐廳今年1-10月均回到疫情前同期水準,而「宴會型餐廳」今年1-10月營業額仍低於2019年同期。 疫情加速餐飲市場的變化,也導致消費者行為與偏好產生改變,在市場競爭與疫情的催化下,餐飲業者必須正視數位轉型議題,經營重點逐漸導向服務價值的提升,借助科技提升服務水準。 展望後疫情時代,提供多元化服務,著重顧客服務體驗,並邁向數位轉型,將是搶佔先機、提升競爭力之關鍵。 網路銷售額持續攀升,占整體零售業營業額比重由2020年第1季9.2%升至2022年第2季12.4%,第3季因消費者重返實體店購物,拉高實體門市營收規模,雖網路銷售持續成長,但占營收比重降為10.8%。 零售業行動支付使用比率持續提升:觀察2021年零售業消費者付款方式,與疫情前(2019年)相比,以支票、轉帳及匯款增加5.1個百分點最多,主因部分零售業者因應疫情轉往線上平台開設店鋪,或與外送平台合作,收款方式採以支票、轉帳或匯款方式入帳。 餐飲業者致力於數位轉型之餘,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餐飲業者的經營策略也隨之轉變,開始提高外送與外帶服務的占比。 經濟部統計處109年度的報告顯示,109年有近四成(39.2%)的業者與餐飲外送平台合作。 「238元人民幣雖不便宜,但金錢豹提供給客人的,是絕對超高的性價比,」長期觀察金錢豹的台灣私募股權基金會理事長黃齊元說。 在民國86年參加世貿美食展,他的艾草粿勾起民眾與記者的往日記憶,紛紛告訴他許多艾草的用途,才知道艾草有這麼多好處。 高雄「五甲關帝廟」搶先開出「中上」的國運籤,表示新的一年整體運勢更好,不過籤詩提醒民眾要注意天災,疫情變化時間點也曝光了。 「Tks Full House」為提克斯國際的門市英譯,代表充滿感謝的家,我們亦將感謝大家支持的千言萬語回饋在用心手作料理與伴手禮盒中,希冀能將這股暖心溫度傳遞到每個提克斯人心中。 從古傳承至今,揉合了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在地食材,吃的是大廚功力、在地風土,更是台灣的愛熱鬧、樂於分享、互相幫忙的人情味。 不能出國,把所有的人帶向探索台灣的旅程,到了每一站,品味台灣各地的滋味與飲食文化成為旅行的必須,台灣人吃得越來越深入;而被迫留在台灣的大廚們,也有機會與時間向內探索,更深度挖掘在地食材。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在本月10日三讀通過,炒房最高將處5000萬元罰鍰,恐對台灣房價帶來衝擊,一名網友在PTT發文提問「頭前重劃區的套牢會不會重演?」引發其他網友討論。 晶華「海派尾牙」已開始接受1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的訂席,每桌10位18,800元起,亮點是桌桌都贈送以澳洲進口體型超過一公斤重的肥美龍蝦結合總鋪師手作米糕,推出16吋大的「八寶海鮮龍蝦米糕」。 在東北角浮潛勝地龍洞,許多廢棄九孔池因池內風浪小、生態豐富,成為潛客的熱點。 2022年11月的龍洞海邊,在一處被老龍洞人稱為「蚊子坑」的廢棄九孔池旁,有一群人竭力往海底張望,不是為了浮潛,而是在搜尋海中的「四葉幸運草」。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聯準會官員不大可能輕易轉念,除非通膨迅速降溫、經濟明顯惡化或金融市場大亂。 根據最新數據,美國6月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年增4.8%,高於5月的4.7%及聯準會長期目標2%。 台北寒舍艾美酒店則是推出「歲末迎春,凝心聚力」2022年尾牙春酒專案,平日3桌即可開桌,加價可享紅酒無限暢飲。 外燴 寒舍表示,下半年的尾牙市場目前已回溫,平日訂席達七成,假日幾乎全滿,預計年底整體業績會再成長一至二成。 但今年下半年開始,他不再出國,改在餐廳坐鎮,餐廳也將單點菜色改為推出不定期更換的賞味菜單。 除了疫情限制,原因也是去過基隆崁仔頂魚市場或屏東泰武鄉布農部落、寧夏夜市等台灣東南西北各地的他,發現了台灣食材的魅力,能給予他充沛的創作能量。 除了受疫情影響外,民眾外食、聚會等意願降低、人力食材與包材等成本水漲船高,也是餐飲業營收大幅下修的主要因素。 在餐飲業銷售額方面,106年至109年每年銷售額皆有所成長,自106年的5,160億元成長至109年的5,747億元(詳見圖3),109年受疫情影響,使得銷售額成長趨緩,110年5月開始疫情轉為三級警戒,用餐管制措施更加嚴格,餐飲業銷售額出現負成長,下滑至5,690億元。 在業者家數方面,我國餐飲業之家數在過去5年呈現逐年增加的現象(詳見圖2),106年為13萬家,近年來逐漸成長,至110年成長為16萬138家,年均成長率為4.0%。 疫情亦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經營型態雲端化成為趨勢,餐飲業者也為此嘗試發展新型態的經營模式,將經營觸角延伸至線上。 在禁止餐廳內用後,餐飲業者陸續與外送平台合作以減緩衝擊,外送服務能讓餐飲業者更有彈性因應疫情調整經營策略。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110年報告指出,110年餐飲業者加入外送平台的比例為51.6%,相較於109年成長了12.4個百分點,且根據台灣趨勢研究於2021年所做的「第三級警戒下防疫新生活調查」指出,六成民眾在三級疫情期間曾經使用外送服務平台,外送平台成為疫情下,民眾減少餐廳內用的方式之一。 疫情解封後,各主要國家網購消費力道仍在:受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 出,消費方式移往線上,各主要國家無店面零售業營業額在2020年皆呈現大幅成長態勢,占整體零售業營業額比重亦明顯提升。 然而隨全球疫情衝擊逐漸淡化,實體店面營收逐步回升,網路購物年成長幅度放緩,占零售業比重則呈持平或略為下降趨勢。 5.本部持續強化零售及餐飲業數位轉型競爭力:為積極協助業者提升營業績效及數位競爭力,本部持續推動零售、餐飲等服務業者運用雲端解決方案等數位工具蒐集及共享數據,並運用數據回饋驅動中小型零售、餐飲等服務業者數位轉型,以發展新商業模式、拓展新市場。 民間消費方面,隨疫情趨於常態化,消費人潮回流,加上部分進口車到港及週年慶集客效應,帶動10月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雙創歷年同月新高,分別年增2.1%及13.8%。